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很热。
我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夏季繁盛时。各地也进入雷暴很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南方大部分地区东旱西涝,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在中国大部分的农耕区,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全中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小暑虽然不是一年中很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
(小暑场景图)
下面小编继续和大家聊聊小暑的历史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炎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很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中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全国的农作物从此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是哪三候呢?“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此时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吹来的风中都夹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壁:暑气难耐,蟋蟀纷纷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寻找一片难得的阴凉;三候,鹰始鸷:地面气温太高,老鹰振翅高飞,开始在更清凉的高空,探索新的领域。
下面我们再来聊聊小暑具体的气象变化。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场景图)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较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具有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的习俗有哪些呢?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的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时节养生保健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少进冷食。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喝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埋下健康隐患。
(小暑绘画图)
二、平心静气以养心。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没精神。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三、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加多发频发。这一时节的饮食,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清热解毒。
四、注意防暑。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外出时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墨镜、防晒霜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毒辣时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