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也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此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加剧,昼夜温差变大,夜间往往会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水汽凝华于地表和植被,形成细微的白色冰针或六角形霜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说,此时节豺狼捕猎频繁,草木凋零加快,百虫开始冬眠。然而“霜降”毕竟为人们带来了一抹秋色,枫叶经秋霜洗礼变为橘红,在阳光照射下,层林尽染,如霞似锦;塘中衰荷虽经霜打,片叶枯萎下垂,但茎秆挺立依然,成为深秋中的另外一种美景。正所谓“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
(霜降场景图)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赏菊: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登高眺远: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吃柿子: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场景图)
进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吃鸭子: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霜降时节补什么好?在闽台地区,他们认为适合秋季进补的食物就是鸭子,所以一到深秋特别是霜降时节,鸭子都会销售的非常好,甚至出现售空的情况。不少卖鸭子的店也会在广告上写上霜降来临的字样,提醒大家去购买鸭子。
天气入寒,夜色悠长,宜收心养气,此应秋气,调理之道也,逆之则伤肺。让我们来看看霜降时节的养生之道吧!
(霜降场景图)
注意防寒保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雨水的增加,冷空气袭来,一旦明显降温出现温差,很多人都会不注意保暖伤风感冒,体内健康失衡。因此霜降后的保暖尤为重要,要提高免疫力,避免身体难以承受流感侵袭,无法应对随之而来的疾病。
饮食调养:深秋最宜平补肝肾,多食经霜打的蔬菜和水果,不但味道鲜美,亦可健脾养胃,益气滋阴。秋燥伤津,宜常食梨子、苹果、柑橘、石榴、柿子、芥菜、萝卜、板栗等,以利养阴润燥,宣肺止咳。
适当锻炼运动:此外,还需顺应“春困秋乏”的生理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