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到清明,相信大家总会想起这首《清明》,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行人怆然的孤苦忧愁之感。清明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唯一一个与节气重合的节日。
(清明场景图)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清明时节的具体习俗吧!
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个民俗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好各种祭品,为已逝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清明场景图)
踏青,又叫春游,每年的清明时节,正是全家一起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可以在扫墓之余在山间田野游玩一番,观赏一片好春光。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吃青团,由于清明有禁火冷食的习俗,因此吃青团也成为了江南一带特有的风俗与习惯,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放风筝,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时节,气候日渐转暖,空气湿度加大,既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景的日子,更是重要的养生的好时机。
(清明场景图)
要注意肝脏的养护,清明时节,是人体肝气最旺盛的时期,肝气过旺会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而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要注意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清明时节外出的朋友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有哮喘等疾病的额人群应尽量避免到花丛等易引起过敏和哮喘的区域。除此之外,要注意呼吸系统微生态的养护,避免有害菌和病毒侵害呼吸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
起居养生,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这个节气衣着要适当,预防感冒。居室装饰避免有毒材料,要经常通风换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