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寒冷的日子就要来临。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增长,天气寒冷,北半球热量处于散失状态,气温持续降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场景图)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乡”是趋向之意,大雁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准备繁衍后代;雉是野鸡,雊为求偶鸣声,雉鸠开始发出鸣叫,寻找爱情的春天。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进入小寒一般就进入了腊月,离年关不到一个月,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买年画、鞭炮,采购年货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在广州,小寒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饭,里面会配上炒香的“腊味”、香菜、葱花等材料,吃起来特别香。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腊味”是煮糯米饭必备的。
(小寒场景图)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岁末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冰嬉亦称“冰戏”,是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
小寒前后之所以寒冷,是因为强冷空气及寒潮冷锋活动频繁,易造成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人们往往难以适应而感染各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因此要格外注意小寒养生。
小寒时节,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有胃病的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此时节,老年人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
(小寒场景图)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小寒养生重点:
一、起居重“三防”。防寒要护头、防燥要内服+外用、 防外感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
二、饮食重在温补。多食用豆谷干果、肉类及温热的食物。
三、人体有五个中心穴位,经常按摩,强身健体,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