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 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一过,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为冻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日带寒意,故名“寒露”。
(寒露场景图)
在我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索,秋季是一个热与寒交替的季节。
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大举南迁,“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此时南迁的鸿雁应为最后一批,所以称之为“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在深秋天寒的时节菊花遍地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寒露习俗:
1.吃螃蟹。如今流行中秋吃蟹,其实寒露才是肥美的时候。雌蟹卵满、黄膏丰腴。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
2.上香山,赏红叶。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寒露场景图)
3.秋钓边,在江南,寒露前后有“秋钓边”的习俗。气温下降,鱼儿游往水温高的浅水处,有太阳的正午,浅处垂钓,自在逍遥。
4.吃芝麻,在北方一些地方,讲究“寒露吃芝麻”。芝麻有补肝肾,润肠燥的功效。陶弘景说,八谷之中,惟此为良。芝麻,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可广泛应用于食疗。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这道出芝麻与绿豆都具有排毒的功能。
5.酿制菊花酒,人们喜在寒露时节酿制菊花酒,这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故谓之菊花酒。”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因此寒露时节该怎么安排衣食住行呢?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最主要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场景图)
1.适当多食甘、淡滋润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子、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喝热粥,而粳米、糯米均有很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2.注意防寒保暖:天气寒凉,日夜温差大,做好保暖工作是首要一步。“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很好的养身之道。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
3.寒露时节精神调养很重要,此时气候渐冷,且越来越干燥,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易在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定、易于伤感忧郁的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