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将会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场景图)
惊蛰,最初称“启蛰”,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后被改为惊蛰。它是“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此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将迎来“可耕之候”。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古代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三候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有农谚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时节,往往“九九”已尽,气温日暖。此时,我省很多地方开始逐步进入春耕。民间传统习俗中,惊蛰时节要吃梨。梨和犁、离谐音,民间相传,惊蛰吃梨可以让庄稼远离虫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有余。
(惊蛰场景图)
1. 祭白虎,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 蒙鼓皮,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 吃梨,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有惊蛰这一天吃梨的习惯,寓意远离害虫。春天气候比较干燥,吃梨可以生津止渴,滋阴清热,对于口舌干燥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俗话说:惊蛰养生做得好,一年不往医院跑!惊蛰前后,虽然气温升高了,但空气湿度并没有明显增大,人们还是会感到干燥、易上火。惊蛰节气正处乍暖还寒之际,冷暖空气交替,在健康养生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惊蛰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时应尽量夜卧早起,充足的睡眠是养肝血最好的方式。
惊蛰过后春暖花开,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最容易容易会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说流感、犯鼻炎等等;同时患有鼻炎的人,别到处乱晃,尤其是花粉多、灰尘多的地方,否则鼻炎很容易反复发作的。
(惊蛰场景图)
惊蛰时节的气候乍暖乍寒,变化无常, 在气温上升或是出汗的时候,不要立刻脱去过多的衣物,防止人体受寒而导致体质下降,从而遭受各种春季流感病毒的侵袭,引发疾病。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
惊蛰节令养生,离不开精神的调养和饮食的调配。在情绪上要忌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饮食上要依据自身的体质,以此来调补阴阳盛衰。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度过一个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