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节气是我国24节气之首,是最先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古代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是确实可以和过年相提并论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
(冬至场景图)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潺潺流动,并且散发出温热的气息。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则一般吃汤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圆”有“团圆”“圆满”的寓意,民间也有了“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这天,亦是“数九寒冬”的开始。数“九九”八十一天,并流传下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民间素有数九待春的习俗,在纸上画出一支梅花,名曰“九九消寒图”,每天涂色一瓣,花瓣尽染,便是“出九”之日。
“画梅花”,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每过一天涂满一片花瓣;“画铜钱”,共81枚铜钱,根据每天的天气情况填涂,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冬至场景图)
吃羊肉。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吃烧腊与姜饭。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冬至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更是补阳的最佳时机,就像农民育苗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养生的要点是“躲、养、补、防”。
冬至养生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保证七八个小时的充足夜间睡眠,太阳出来再进行外出活动,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儿,但要避免睡时着凉。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天寒地冻,可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饮食宜清淡且多样化,谷物、肉类、蔬菜、水果搭配。松子粥、烧双菇、白萝卜羊肉汤都是这个节气比较好的膳食。
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运动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冬至时节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大家应尽量避免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运动结束后,要注意补水。
(冬至场景图)
同时“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思虑和长期“超负荷运转”,要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可以多晒太阳、每日泡脚,也可以进行艾灸。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腊梅含苞,阵阵暗香浮动于寒风之中,大雪纷飞之际,时光匆匆,寒意渐深,“冬至”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