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腊”的本义是“干肉”,这个月的天气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月份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 腊月除了叫蜡月,还叫涂月、季冬、末冬、残冬、暮冬、嘉平月。
(腊月场景图)
在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尤其是到了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十二月称“腊”有三重含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春天快要到了,人们可能以歌舞祭祀等方式驱逐灾病,迎接新春的到来。
进了腊月,全是好日子,老话儿说腊月天天都是节,现在估计很少有人记得那么清楚了,今天就跟着花花来温习一遍,跟着节日的步伐,让家里的年味越来越浓吧!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腊月场景图)
腊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这天在北方都叫小年,是过年的开端。人们会在当天准备好供品送灶神上天,供品就是芝麻糖,吃了祭灶的芝麻糖,拜了灶老爷之后,就真正的要投入到迎新年的忙碌中了,这就是传统的祭灶日。
腊月二十四,“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等,腊月扫尘,就是把家里一切的“穷运”、“晦气”都扫出去,以期盼来年运势更好。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布新的情感愿望。
腊月二十五,“二十五,做豆腐”。现在,人们大多都不会自己做豆腐,但在农村,很多做豆腐的店铺在这一天会非常热闹,因“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就意味着来年收获幸福和福气。
腊月二十六,“二十六,去割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人们在这一天,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猪宰杀掉,自已留一部分,也会卖一部分,开始着手筹备过年的肉食。
大年三十儿“三十晚上熬一宿”。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也叫做守岁。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不论你在哪,人们都要回家吃团圆饭。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等,处处洋溢欢乐的气氛。
(腊月场景图)
进入腊月后,气温更加低,外出时倍感寒冷。气温越低从头部“跑掉”的热量就越高,所以头部保暖很重要。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得更为厉害,血流也受到影响,随之而来血压也更易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腊月,少不了吃羊肉。由于其性偏热,有利于补肾强身和御寒。但要注意,吃羊肉一要肉新鲜,二忌过辣。虽然辛辣的东西有助消化、御寒和利湿的作用,但冬季气候比较干燥,吃得过辣会增加干燥的程度。还有鱼肉,不仅蛋白质非常丰富,而且容易消化吸收。
多食清淡食物有利健康的同时,冬天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腊月,是一种味道,是家的味道,腊味是经过岁月腌制而成的味道,用日月熬制出的气息,是无形的,但又是无可替代的。